——记华池县民营企业家魏正刚扶贫济困的事迹
2009年,借助开展第三届全国优秀建设者评选表彰活动的东风,甘肃省首届“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”评选活动也同步拉开帷幕。最终,在这次评选活动中,我市3名民营企业家荣列其中。华池县民营企业家魏正刚就是其中一位。 提到魏正刚,华池县城居民和许多乡村群众并不陌生。不了解他的人,知道他是华池民营经济界的领军人物;了解他的人,知道他是热心公益事业、乐于奉献的创业者。 其实,早在20多年前,魏正刚就已经将“创业”和“扶贫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在自己的创业路上,如果能够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,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,这将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 为了这一个朴素纯真的心愿,风雨几十年,他从未放弃过。如今,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扶贫济困故事,印证了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火热的扶贫济困情怀。
从承揽的“烂摊子”中起步
像所有的民营企业家一样,第一桶金成了困扰魏正刚起步创业的第一道难题。万般无奈之下,1996年,魏正刚东挪西借筹措资金承包了华池县近乎破产的矿腊厂。起初,他之所以有勇气承揽这个“烂摊子”,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中的潜力所在。 “一个有市场前景的企业要发展壮大,失败在人,潜力也在人!”凭此认识,魏正刚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“人事”改革,让人浮于事的被动局面得到彻底扭转,努力做到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。不成想,就这么一招,不仅保住了几十名员工的饭碗,而且还让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 很快,矿腊厂迎来了自己的春天:仅仅5个月就扭亏为盈,当年产值翻了一番。 那一年,初步尝到了创业甜头的魏正刚并没有停留在成功的喜悦中,第二年又承包经营了华池县重油化工厂,并采取三步走的改革方法,将该厂更名为华池县宏达有限责任公司,制定完善了公司制度,实行科学管理,规范经营,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,年产值超过千万元,每年纳税在200万元以上,安置下岗职工百余名。 此后,这位民营企业家在创业的道路上接连迈出坚实的步伐—— 2002年,他经过考察论证,投资1430万元,在华池县双塔森林公园修建了集食宿、娱乐、观光为一体的碧玉山庄,总建筑面积9630平方米。开业至年底就上交税金13万元。 2006年5月,魏正刚的宏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华池县委、县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之东风,投资开发华池县文化商贸步行街。按照县委、政府制定的文化商贸步行街总体规划,先后投资5050万元,新建六层文化商业住宅综合楼7栋,总建筑面积约3.1万平方米,其中商业门店5千平方米,住宅楼2.6万平方米,文化广场1600平方米,可容纳商户、住户900人在这里居家、经商。 除此而外,魏正刚还先后在西峰、庆城等县区投资开发,赢得社会赞同,生意就像滚雪球那样一年一年地壮大起来。
情系山区贫困学子
“谁说只有自家的孩子才疼爱?谁说只有政府和学校才为贫困学子的衣食而操心?”作为华池县乃至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排头兵,魏正刚对此深信不疑:“只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始终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与一份博大的胸怀,给寒窗学子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并非难事。” 事实上,因为魏正刚对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情有独钟,才有了他一次次对贫困学子的爱心帮扶,并使受其帮助的学生一次次浸润在无比的温暖和亲情中…… 早在1998年,魏正刚下乡获悉,乔川乡徐背台村的徐晓东,品学兼优,但因为家里经济拮据,辍学在家,准备外出打工。那天,他亲自驾车颠簸几十公里山路,来到这名学生家中,了解到他家的情况确实困难,魏正刚鼓励他把书念到底,并表示每年给予资助。几年下来,他先后给徐晓东送去5000元学费。没想到,魏正刚的举动,圆了一名山区孩子的大学梦,徐晓东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兰州交通大学录取。 多年来,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还有:元城镇张川村贫困学生杨军,每年为该生提供救助金500元;元城镇龚河村贫困学生马亮没有学费上不了学,他知道后送去学费1000元,使该生及时报名;他资助2000元,救助华池一中特优生2名;在共青团华池县委组织的“喜迎奥运,圆梦大学”募捐活动中,他当场捐资5000元,并表示此后每年捐资10000元,资助3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。 资助贫困学生,魏正刚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华池县,2000年至今,他资助环县虎洞乡的3名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,救助资金达8万元。 创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魏正刚,情系山区教育的情怀并没完全寄托在帮扶的30多个贫困学生身上,而是在贫困山村修建一座座学校,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拥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教育环境。为此,2002年他捐资56万元为庆城县桐川乡郭家岔村修建村部及学校。当年5月他又一次慷慨解囊,捐资11万元,重新修建了悦乐镇樊庄小学,为该校建起24间砖木结构安架房,使该校摆脱了房屋破旧、校舍紧张的局面,彻底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。县委、县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助教义举,将该校命名为“振刚希望小学”。随后他再次筹措70万元,在老家桐川建立起一所希望小学,先后资助3名孤儿进入学堂,并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。
“当了代表、会长,就得带头让更多的企业家乐于扶贫”
第一次承包工厂到如今,魏正刚靠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,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之路,并无私地为群众服务,投入公益事业资金累计达到120多万元,多次荣获“优秀企业家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、先进纳税户”等光荣称号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 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,魏正刚真诚地说:“企业小的时候,是自己的;企业大了,就是社会的。回报社会是一个大企业、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胸襟。” 凭借这份胸襟,多年来,在广大的群众眼中,他是一位情系家乡的慈善家;在诸多同仁眼里,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干家。“慈善家”和“实干家”的双重评价,背后更多的是大家对他的信赖和钦佩。基于此,2000年,他当选为省人大代表;2009年,华池县企业家协会会员大会推荐他当会长。 “当了代表、会长,就得带头让更多的企业家乐于扶贫。”也许是魏正刚过去吃过太多太多的苦,使他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抱有深厚的责任感和深切的同情心,并积极带头帮扶。2008年5月12日 ,震撼国内外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,在县政协、团县委、县工商联先后组织的向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中,他慷慨解囊,共捐资9.8万元,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,支援灾区人民恢复重建家园。 这次大地震,波及家乡,为了表示自己一点绵薄之力,之后在华池县委、县政府组织的“告别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工程”捐款仪式上,他再次捐款5万元。 除过这些,人们还不会忘记魏正刚为家乡捐资的其他善举:华池县政协组织的“南梁杯”篮球邀请赛上,他捐款4万元;在范公祠修建工程中捐款16.8万元,修建望亭一座;2007年,当他看到农民缺少科技知识,对新知识、新技术十分渴望的现状时,便产生了为他们送精神食粮的念头。他请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帮助调查摸底,在全县科技星火带头人、科技示范户、农民技术员、养殖大户、种植大户中挑选了100户,为他们赠订了《甘肃农民报》…… 2009年,在华池县委统战部、华池县工商联组织的“百企帮百村、共建新农村”活动中,魏正刚积极参与,为上里塬乡养殖户投资5万元,用于购买种羊;投资20万元修建上里塬乡甘其村文化广场,并修通该村公路2公里。 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为了让县内外更多的企业家乐于扶贫,依靠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资金后盾,魏正刚乐于协调解决新办企业遇到的资金、技术等棘手问题,以便让每一位企业家轻装上阵,迅速成长壮大。华池县回乡创业农民高宝银,先后投资58万元,在华池县林镇乡创办了华银秸秆聚合环保建材加工厂。本来,开门营业,产品销路应该不错,但不懂企业创建程序的高宝银,到工商部门注册办理营业执照时才发现,注册需要用现金,他当初却把全部资金投到了建厂上。这就意味着,如果及时注不了册,那么营业执照就迟迟办不下来。正在这个紧要关头,高宝银抱着尝试的态度,把自己的困难反映到了华池县工商联。魏正刚通过工商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积极出面,在企业中为高宝银协调转借经费30万元,使高宝银及时办理了相关手续和证件,但高宝银至今也没有见到这位帮助他的企业家协会会长,答谢更无从谈起。 魏正刚情系山区学子、热衷社会公益事业、惠及家乡群众的慈善之举和光彩事迹,多次受到了县委、县政府的赞誉、表彰和社会各界的好评。在今后的创业路上,魏正刚坚信:“作为省人大代表、华池县企业家协会会长,一定能够以身示范,把扶贫事业做得更好!”
|